2025年3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的一纸批复,为中国船舶行业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同意中国船舶(600150)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601989)。这场历时近两年的千亿级央企重组终于尘埃落定,全球第一大造船上市公司的诞生已无悬念。合并后的新“中国船舶”手持订单规模达6263万载重吨,是韩国造船海洋的1.9倍、扬子江船业的3.8倍,以绝对优势领跑全球船舶市场。
一场酝酿十年的“强强联合”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19年“南北船”(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合并为中国船舶集团时,两家上市公司便因业务高度重叠被外界视为潜在的整合对象。但受制于彼时行业周期低迷、内部资产庞杂等因素,整合始终未能落地。
转机出现在2023年9月。随着全球航运业复苏,新船订单量激增,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首次披露重组预案,拟通过换股方式合并,交易金额高达1151.50亿元,创下A股十年来最大规模吸收合并纪录。根据方案,中国重工股东每持有1股可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合并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其资产、负债和业务全部由新公司承继。
这一方案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10月,中国船舶股价一度下跌24%,部分股东因担忧股价风险投下反对票。但根据《草案》,投反对票的股东可行使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以30.27元/股的“安全垫”价格要求公司回购股份,最终97%的赞成票让重组顺利闯关股东大会。
6263万载重吨:全球造船业的“新王”
合并的核心逻辑在于规模效应。截至2024年9月,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手持订单总量达6263万载重吨,这一数字不仅远超韩国竞争对手,更覆盖了从散货船、集装箱船到LNG船、航母等全品类船型。以克拉克森数据为参照,合并后的新公司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近20%,成为无可争议的“巨无霸”。
订单结构的优化同样关键。近年来,中国船舶系持续向高端船型倾斜:2024年上半年,其新接订单中绿色船型占比超50%,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达70%。例如,沪东中华研发的“绿色低碳智能型LNG船”采用氨燃料与氢燃料混合动力技术,单船造价较传统船型提升30%,但订单仍供不应求。
产业链重构:从“单兵作战”到“航母舰队”
合并背后,是一场对船舶产业链的深度重塑。中国船舶旗下拥有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民船主力”,而中国重工则掌控大连重工、武船重工等“军工重镇”。此前,双方在民船总装、舰船配套等领域存在竞争,导致资源分散。合并后,新公司将整合76家核心子公司,形成覆盖设计、建造、维修、配套的全链条能力。
以军用舰船为例,中国重工的航母建造技术与中国船舶的民船模块化生产线结合,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而在民船领域,外高桥造船的豪华邮轮建造经验与大连重工的散货船成本控制能力互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这种协同效应已初见成效: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营收同比增长13.12%,中国重工净利润扭亏为盈。
争议与挑战:股价波动与股东博弈
尽管合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充满波折。2024年9月重组消息公布当日,中国船舶股价暴跌9%,中国重工下跌6.4%,市场担忧整合后的管理复杂度与短期业绩压力。
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25年2月的股东大会上。约2600万股反对票(占总票数3%)浮出水面。反对者并非不看好重组,而是试图通过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锁定30.27元/股的“保底价”——若股价跌破该价格,公司需按此回购股票。这一策略在A股早有先例,如中航电子吸收合并中航机电时,部分股东便借此获利。
未来图景: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
合并只是起点。根据规划,新“中国船舶”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军工业务,为海军装备升级提供支撑;二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如碳捕集、零碳燃料动力系统;三是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标准”出海。例如,江南造船正在研发的氨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已获得地中海航运等国际巨头的意向订单。
行业分析师指出,全球造船业正经历“绿色革命”与“智能化转型”,中国船舶的整合恰逢其时。国金证券研报认为,此次重组将减少内耗、提升议价能力,推动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跨越。
一场没有终点的航程
回望中国船舶业的整合史,从“南北船”合并到今日的千亿级重组,每一次裂变都伴随着阵痛与机遇。新公司的诞生,不仅是两家企业的简单相加,更是一场关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与全球竞争的深远变革。正如中国船舶集团董事长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船厂,而是做不可替代的船厂。”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航程中,巨轮已鸣笛启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