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复复之间,造成对宝贵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商家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小吃街秒变殡葬一条街。”最近西安市四府街多家店铺统一的黑底白字招牌,被网友这句精辟的吐槽带火了。
其实,这一变化只是其“变脸”连续剧中的片段之一。此前,店家先是被要求都换成红底白字招牌,后来改成黑底白字。一片群嘲之后的最新消息是,四府街上的黑底白字门头又已被全部更换。

一番折腾之后,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可是对于这场闹剧中暴露出的诸多城市管理问题,却不可不察。
从这来来回回的变动之中,其实不难看出当地相关部门决策的随意、犹疑与反复。据四府街某商铺店主称,他们一开始被提供了红色、黑色和灰色三种主色调。可是在统一换成红色后,又被嫌“太扎眼”“不好看”,于是第二天便被改为黑色。
一个本该严肃的城市更新项目,就这样变成了几番折腾的“过家家”式游戏。反反复复之间,造成对宝贵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商家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而导致这种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关部门在前期调研、科学决策等环节的缺失。比如,如果在招牌设计之初更广泛地征求当地商户和市民代表的意见,类似统一“黑底白字”这种违背民俗常识的失误就可以避免。
此外,据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称,其设计的黑、灰、红三种“稳重大方”的主色调,是为了配合城墙文化。可是从每个版本的招牌中,我们都只能看到“常见字体+纯色背景”这种“简约”到有些枯燥的搭配,人们更是难以从中读出“城墙文化”的内涵和深意。从招牌颜色来回改动的随意性上也可以看出,“城墙文化”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即便要统一招牌,也要在前期方案设计上引入足够的竞争机制,充分听取各方对城墙文化的理解。

这些年,各地出现过不少以“维护市容”“传达城市文化”等名义统一店招的要求。可是最终的效果往往一言难尽,甚至会像四府街这次一样闹出不必要的插曲。这是因为,现代城市要想保持开放、包容与活力,都需要创造鼓励创新与个性化表达的环境。而僵化、一刀切式的店铺招牌要求,显然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
招牌是一家店铺的门脸,不同店家的主营项目、经营风格、企业文化各不相同,试图以同一块模板满足所有商家的需求,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店家本来可以通过个性招牌精准招徕顾客,如此一“统一”,便随之丢失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式。
当然,出于安全需要,城市管理者可以对招牌的尺寸、材质、内容等作出相应规范。但是,保障商铺进行“自选动作”的权利,是对市场逻辑的基本尊重,也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说到城市活力,人们常常会想到北宋张择端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5米多长卷之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而若是从招牌文化的角度入手,人们也能有不少发现:广告“灯箱”上面写着“十千脚店”;川字酒旗迎风飞舞;“孙羊店”门首挂着红色栀子灯……这些招牌可谓非常不“统一”,可是它们又无一不在体现着“城市文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