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现代快报专题报道《民意否决拆迁,泰州90岁老体育场的“生死突围”,一段长达数年的意见博弈》
https://www.zstz0523.com/old/107248231.html
“脚一跺,拆拆拆;手一挥,推推推!”这是曾在苏中苏北坊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这也是老百姓对一些地方领导不顾民意,强势推进大拆大建的生动描述。但是,这句话在泰州没能行得通。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体育场――泰州市人民体育场曾一度被列入拆迁规划,但这一动议却引来众多群众的反对意见,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纷纷“上书”。最终,泰州市政府充分考虑群众意见,不仅将老体育场保留,而且投入资金改造维修。最近,老体育场升级改造一期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400米、8赛道的标准塑胶跑道已经建成,元旦后就会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
专家指出,从泰州这一事件中,可以欣喜地看到民意的力量在成长,而泰州市政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采纳民意的做法也具有借鉴意义。
升级 老体育场旧貌换新颜 碳渣跑道换成塑胶的
12月17日早上6点,晨雾尚未散去,泰州市老体育场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早锻炼的人。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崭新的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上,市民自发地排成一个个队列,有序地进行跑步锻炼;在体育场周边的空地上,一些老人三五成群,或打拳或练剑其乐无穷。正在练剑的泰州市民沈老先生告诉快报记者,他就住在老体育场附近,走过来只要10分钟。每天他都会到这里来锻炼,风雨无阻,已经坚持了20多年。“这个塑胶跑道是新修的,以前是碳渣的,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现在好了。听说以后还要盖新的室内训练馆、游泳馆。”
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位于泰州市老城区环城西路东侧的泰州市人民体育场占地52.3亩,属泰州市海陵区,始建于1917年。2005年泰州新的体育中心建成投用后,这里就被泰州市民亲切地叫做老体育场。
长期以来,老体育场不仅是老城区市民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场所,也是泰州市体育学校所在地。泰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徐刚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泰州市政府投入资金对老体育场进行升级改造。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10275平方米,总投资达2900万元。
“目前,一期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准备于明年1月1日后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徐刚说,一期工程改造包括400米、8赛道的标准塑胶田径场、体校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二期工程尚在规划论证中,预计于2011年左右建成。届时,老体育场还将拥有篮球场、游泳馆等多项场馆设施,可满足400名体校学生同时训练,也可承接大型运动会、球类比赛及群众体育活动。
“对老体育场的升级改造有两个目标,一是将老体育场打造成全民健身中心,让广大市民拥有完善的健身环境。”徐刚介绍,改造完成后,老体育场可容纳上千市民进场健身锻炼。此外,徐刚还表示,为能错峰使用室外操场、确保市民健身与学生训练互不干扰,泰州市体育局正着手拟定固定对外开放时间表,在田径场投入使用前对外公布,便于市民选择合适时段进场锻炼健身。
意外 所有准备工作已就绪 不料遭遇“汹涌”民意
如今的老体育场随着升级改造的推进,面貌日新月异,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老体育场改造背后,暗藏了一段长达数年之久的意见博弈。
时间回到2006年11月,一份名为《泰州市老体育场地块详细规划》的公示出现在泰州市规划局的网站上。根据这份规划,老体育场将全部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快报记者在当时的规划详图上看到,体育场已完全消失,取代其而矗立的是十多栋多层和高层住宅。
在体育局工作多年的副局长徐刚告诉快报记者,规划出炉的前前后后他都十分清楚。徐刚介绍,泰州市新体育中心2005年建成投用后,体育局就考虑要把泰州市体育学校迁至新体育中心,同时对其进行扩建,以改善体校的训练、学习条件,打造新的泰州体育竞技训练基地。
“但摆在面前的现实是,要搬迁体育学校和扩建体育中心需投资约6000多万,资金来源是一大难题。”徐刚说,2006年泰州市体育局打算结合旧城改造计划,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的老体育场的52.3亩土地置换出来,进行房地产开发,所得资金用于体校搬迁和新体育中心扩建。
徐刚表示,当时这一动议获得了泰州市政府的支持,对老体育场地块的规划论证、土地拍卖筹备等工作随即展开,体育局开始着手对新体育中心的扩建进行规划和专家论证工作。
然而,规划出炉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使老体育场拆迁计划一度搁置。
“当时,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土地已上市准备拍卖。而体育局自己掏了20多万,也将新体育中心扩建的规划和专家论证做好了。”这意想不到的情况就是,反对拆迁老体育场的民意“汹涌”。
质疑 老城区的孩子们该咋办 难道每天都打的去锻炼
老体育场拆迁规划一出,立即引来众多市民的反对意见。“当时群众的意见很大。”泰州市规划局规划技术处副处长丁晓鹏告诉快报记者,规划局接到了很多群众意见,有打电话来的,有写信过来的,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快报记者在网上查询后发现,从2006年底到2007年初,在泰州本地的一些网络论坛上,网友们纷纷发帖表达看法,反对老体育场拆迁。
2006年11月27日,在泰州百姓论坛上,网友“zzy741121”发表题为“还给老百姓一个市区的体育场”的帖子,其中写道:“小时候学校开运动会总要去老体育场,虽然这些年来,政府没有对这个体育场进行改造,但是泰州的老百姓还是因陋就简,因为这里是无数孩子的乐土,然而现在这样一个承载了多少欢乐并且还发挥着很大作用的体育场也即将消失……老城区的孩子们今后没有就近可以去的正规的体育场所了,市政府的领导难道非要把老城区的孩子赶到那个又偏又远的新体育馆去吗?”
同时,该帖子中还用红字标出:强烈抗议拆除市区体育场!该帖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纷纷跟帖声援。
2006年11月28日,在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网站的海陵时空论坛上,网友“琅琅女士”也发帖呼吁“保留老体育场”,她认为:“老体育场缺少的只是资金投入和良好的经营管理,如果这些条件跟上,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老体育场一定能够成为政府为百姓造福的民心工程。”直到2007年3月,还有网友对其跟帖,支持“琅琅女士”,反对老体育场拆迁。
快报记者近几天在泰州市采访时同样听到不少反对老体育场拆迁的声音。长年在老体育场锻炼的沈老先生表示,“我们当然不希望老体育场拆迁,这是老城区唯一的体育场,如果拆迁,今后老城区居民就没地方锻炼了。”沈老的意见代表了周边市民的呼声。“新体育场那么远,我们这些老年人怎么跑过去?不可能每天都打的去锻炼吧!”同样每天到老体育场锻炼的张老先生说。徐刚坦承,老体育场是老城区十分“珍稀”的体育设施资源,如果拆除,老城区将成为泰州市体育设施布局的一个空白点。
在群众的反对浪潮中,一场意见博弈由此展开。
抵制 人大代表三次提案反拆迁 规划局内部也有反对意见
“汹涌”的民意引起了当时泰州市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注意。快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泰州市二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多次提交议案提案,建议政府采纳民意,保留老体育场并进行升级改造。
在泰州期间,快报记者联系到了泰州市二届人大代表、泰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丁翌平。“关于老体育场存留问题,我记得自己连续三年提过议案和建议,这场意见的博弈实际上从2005年就开始了。”
丁翌平回忆,他第一次就老体育场存留问题提出议案是在2005年泰州市举行人代会期间。“当时,关于老体育场拆迁的规划还没有出来,但是有小道消息传出,体育局动议要把老体育场地块卖掉。我身边的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特别是老城区的学校、老师和老泰州人反应特别强烈。”
丁翌平说,议案提出后,体育局进行了答复。体育局表示难处主要在于建设新体育中心的资金问题。“但我们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二年我就又写了一个议案。2006年,我在海陵区文教局工作,就跟体育局的负责人说,海陵区很多学校要在老体育场开运动会,如果拆迁了,他们到哪里开运动会?如果跑到那么远的新体育中心,谁来为学生的安全负责?”体育局再次答复,但当时谈得很不愉快。“当年泰州市提交的议案和提案中,只有两件被评为不满意,我的这个议案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底,老体育场拆迁详细规划出台,2007年初,即将卸任人大代表的丁翌平最后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次建议是规划局答复的,他们愿意采纳我们的意见。”丁翌平说。
泰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刑秀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看到有那么多市民反对老体育场拆迁的规划方案,规划局转而建议政府采纳群众意见:“尊重百姓呼声,以民生为重。”
“其实,在制定这一规划时,局里面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我们是不主张改变老体育场地块功能的。”丁晓鹏告诉快报记者,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百姓意见的反对声中,老体育场拆迁规划被搁置。
新生 政府决定“忍痛割爱” 升级改造顺应民意
从2005年到2009年,意见博弈一直都在进行,老体育场地块拆迁规划也因此一直被搁置。徐刚说,“当时体育局很着急,市领导也感到惊讶,没想到群众态度如此坚决。”最终,泰州市政府充分考虑民意,采纳了群众的意见,保留老体育场,并投入巨资进行升级改造。
“老体育场地块最终保留下来,市里也是‘忍痛割爱’啊。”徐刚说,此前体育局提出老体育场拆迁动议,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就近健身问题,“这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值得引以为戒的。”徐刚还表示,今后在体育设施建设上,首先要考虑布局,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市民服务,其次才是比赛训练。“如果把体育场馆都建到远郊,也许可以举办几次比赛,但是有什么意义呢?搞体育设施建设,首先要考虑到为市民服务。”徐刚认为,不仅是体育设施,其他民生工程也同样要以市民便利、受益为首要条件。
听到市政府保留老体育场,并进行升级改造的消息,丁翌平欣慰地笑了。他说,这件事说明市政府能够充分倾听民意,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先。“虽然我已卸任人大代表,但是却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只要代表老百姓发言,只要把理由讲充分,并且不遗余力地反复反映,政府领导是能够理解,也会接纳这样的意见建议的。”丁翌平说。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表示,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因群众意见和政府意愿相左而引发矛盾的现象,泰州老体育场因民意而获“新生”事件具有借鉴意义。“在群众合情合理合法的意见建议面前,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耐心来倾听,拿出最大的诚意来采纳。”胡守钧说。
【快评】老体育场的幸存不算是民意的全胜
拆,似乎大有成为2009年年度汉字之势!在这一年里,由拆迁导致的矛盾此起彼伏。然而,泰州一个老体育场曲折的命运转折,让我们看到了当地官员尊重民意、顺应民意的善意,更让我们见证了公权力在利益博弈中一次可贵的华丽转身。
老体育场的去留,与其说是一场利益和发展观的博弈,倒不如说是一种执政理念的革新。对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是保留体育场方便市民锻炼?还是卖给开发商搞房产开发?本应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在靠土地财政生钱、靠房产行业当家的大背景下,这似乎又是个艰难的抉择。因为,要想出政绩必须大干快上,可政府投资处处都得花钱,于是,卖地成了来钱的首选,拆迁成了政府的责任。
回顾一下这些年的拆迁事件,从“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狂妄,到“东宁县长警告拆迁户勿以卵击石”的底气,无不揭示了地方官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前甘当马前卒,权力与资本动辄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一尴尬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体育场的幸存,似乎仰仗于权力的自省,而并非轻易地解读为民意的全面胜利。
也正因为此,泰州的这场博弈虽然持续了数年之久,但丝毫不妨碍我们对这样的执政理念心生敬意。
但我们也看到,从决定拆除到保留升级,政府决策的前半程显然缺少了公众的参与。政府想的是如何为建一个郊区的新体育场筹足资金,却没有考虑过拆除老体育场对市区居民就近锻炼的不便。官员们憧憬的是一个浩大的形象工程,却忽略了体育场自身应有的真正属性。这种惯性化的漠视与“满拧”大概也是目前地方规划决策中最常见的思维定势。
与厦门PX事件的发展路径一样,老体育场的命运转折同样经历了方案公布、民意反弹、专家质疑、规划搁置及至最终改变这一系列过程。假设一下,如果政府一开始能主动安排公众参与,就不会遭遇民意随后的抵制,也就不需要付出人力、财力及政府公信力等无谓的成本。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民主程序的建立不仅关乎效率和成本,更体现的是权力对于权利的尊重,这恰恰是政府转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
(现代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