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30多年,生源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泰州中学几代校长。那时招生是“计划经济”模式,我们招生只能在“小泰州”13万人口的范围内进行,这样的招生范围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文革”前泰州地区办学规模最大的重点中学的需要。因此,恢复“文革”前招生范围一直是省泰中校长们梦寐以求的事。
我是1993年12月调进省泰中的,那时的泰州中学,高一新生起分线要比姜堰、泰兴、靖江等县中少30 分左右,比兴化中学少20分左右。
1996年8月地级泰州市组建,这对省泰中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展机遇。组建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到了,市委几个主要领导决定看望泰州中学老师。9日下午,市委书记陈宝田、副书记丁解民、邵军,常委朱爱群等领导都来了。可见,新市委对省泰中的重视。
在和学校领导班子见面会上,我没有过多回报省泰中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成果。我发言主要抓住两点,一是在现有条件下,省泰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是不可能的,硬件不达标。二是省泰中要发展,必须要突破两个瓶颈,一要解决生源,二要解决师源。师源好解决,毕业生从市教育局经过时可以截留,或直接招聘优秀教师。解决生源阻力会很大,这要和周边县市(区)教育局协商,允许省泰中在他们那里招收部分高一新生,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和市委领导第一次见面,我就提出了这两个尖锐而又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时没有预料到,会场出现了短时间沉默。接着, 陈书记讲话了,他首先肯定了我的两点意见,当即表示:硬件问题,我们市委来考虑。教学和招生的具体问题,请邵军书记牵头研究。作为第一次和几位领导见面,我觉得目的已经达到。
教师节后,我又专门去市委向邵军书记详细回报了省泰中的办学情况,回报了省泰中目前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泰州地区所处的位置。听了我的回报后,邵书记原则上同意我们面向地区招收部分高一新生,但什么时候招,怎样招,当时书记未定,只说再研究。
不久,黄龙生副市长分管教育,黄市长对省泰中极为重视。他分管后,经常找我商谈省泰中发展大计,我也不断向市长贯输自己的想法,因此很多问题我和黄市长想法都很一致。
组建后第2年上半年,是省泰中招生的关键时期。开学不久,我就拿着准备好的报告,到市教育局申请单独提前招收部分高一新生。同时,又去市委市政府找邵书记和黄市长,向他们回报了我的想法,取得了他们的支持。要求单独提前招生的报告,我又给陈书记和丁市长各送了一份。陈书记、丁市长、邵书记都在我的报告上批了意见,大意是,省泰中反映情况属实,请黄市长落实解决。
3月初,市教育局李湘子副局长在省泰中美育楼召开各市、区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开会,讨论省泰中“地招班”招生。湘子局长在会上反复强调,地级市组建了,作为一所市属百年老校,省泰中现有的规模和条件尤其是“生源”已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现在是恢复省泰中“文革”前招生范围的时候了。会上,经过一番争论后,通过了市教育局《关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面向全市单独提前招收60名高一新生的意见》。会后,市教育局招生文件随之下达。
省泰中高一新生招生报名于1997年3月25日开始至4月25日结束,5月1日举行考试。由于30多年省泰中没有对周边地区招生,周边县(市)区的学生及家长对我们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有误解。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派出了几十人的宣传队伍,由学校领导和教务等部门负责人带队奔赴四市两区宣传市教育局有关招生政策和向社会宣传省泰中。
我们当时这样分工:任范红负责姜堰、海陵,张文负责泰兴,季新明负责兴化、靖江,龚玉蓉负责高港。他们下去后,阻力虽很大,但总算让学生对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首次招生,2100多名学生报考,经过统一考试,我们择优录取了60 名优秀生。这是省泰中“文革”后首次面向地区招生,并且取得了成功,省泰中上上下下都受到鼓舞。开学那天,全校一片欢天喜地,看着一个个从四市及高港区来的农村学生,一些老同志都有点激动得哭了。
“地招班”首次招生成功,鼓舞了泰中人,也引起了下面一些学校和领导的警觉,特别是县中的同志,他们开始担心优秀生源外流了。
第二年从报名开始,各地就设置了重重关卡,如不传达泰州市教育局关于省泰中提前招生的文件,删除了全市统一的《高一新生招生报名表》中“提前批”招生的“泰州中学”字样,不准学生来省泰中报名,学校不出具学生学业证明,动员优秀生不填报省泰中志愿等等。我们想在有关市区电视台打报名信息也不行,他们说一定要当地教育局批准才可。还有做得更绝的,动员差生报名,说是可多一次报考机会。我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回报了黄市长。黄市长说,可以理解。并要我去各市区教育局打招呼,请他们给予支持。
根据黄市长指示,我用一周时间,先后去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教育局回报我校招生工作。我每到一地,局长们接待都很热情,宴请时几乎所有在家的局长都参加,陪我吃饭,劝我喝酒,纷纷表态说:请校长放心,省泰中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各市、区我都去过了,酒也喝了,该说的话也都说了,该怎么办,他们还是怎么办。4月28日、29日,我们从报考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那里得到消息,各地对我们提前考试已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有的5月1日举行全市初中理、化、生实验考试,有的举行全市初中数学竞赛,有的初三集体补课,有的学校还把学生报考省泰中和教师教学业绩反比例挂钩,等等。
情况紧急,刻不容缓。29日晚,我和副校长陈敬环、任范红、张文,教导主任龚玉蓉等学校领导,未经约见,就到了黄市长家里。我把情况作了简要回报。黄市长听后,也十分恼火,当着我们面先把某市分管副市长批评了一通,接着一家又一家的打电话进行联系和落实,强调指出:各地不得阻拦学生来省泰中参加提前考试。他还说,这是陈书记和邵书记的指示。
为了保证5月1日考试能如期举行,第二天一上班,我又向陈宝田书记做了回报。陈书记也做了明确指示,并当我的面再次向黄市长交待说,如还有哪个市、区阻拦,我请邵书记把他们一把手找过来谈话。就这样,经过一番较量,5月1日考试才如期举行。虽然考了,也录取了,但他们却可以利用老师的力量动员学生不来报到,宣传和反宣传在省泰中和毕业学校之间拉锯式进行,“地招班”招生真是困难重重。
很快第三年招生即将开始了,在市教育局招生布署前,我召开了校长办公会,对前两年的“单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今年的招生进行了研判。针对各地的限招措施,我们拟定了如下对策,一是充分利用市级媒体宣传省泰中;二是报名时可以不要毕业学校证明,有成绩报告单就行;三是家长可以前来办理报名手续;四是考试时间暂不公布,考前电话通知;五是一次招生,可以多场考试,一切从方便考生出发;六是缩短考试时间,合并考试科目,把考五门改为考两门,即“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七是招生人数不突破市教育局下达的计划,适当增加备取生;八是努力开辟新的生源基地,扩大对扬州地区特别是江都、高邮、宝应等地的招生。为了得到领导支持和默认,我把我们的措施向黄市长作了详细回报,市长听后笑了起来,没有表示反对,实际上认可了。还幽了我一默,说:仗被你们越打越精了。
这些“着子”,针对性强,力度大,是“狠着子”。因此,招生很快见到了效果。有的领导已经开始对下面做工作了,说:省泰中是一个单位,机动性强,我们是一个市区,你堵得了东,也堵不了西。也有个别市区教育局抱怨泰州市政府和教育局对省泰中管束不严,其实我们每个动作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都清楚,我们不可能离开教育局去搞招生。一些市区分管领导也觉得,为了几十个学生,让省泰中牵着鼻子走也没有必要。于是,招生形势在不知不觉中向好的方面发展和转化,同意或基本同意我们“地招”了。
那时,我们在兴化一般可招收100至120人,在高港可招收90人,在姜堰、泰兴可各招收50人。靖江离我们比较远,他们的生源流向主要是江南,我们每年在靖江也能招收10多人。对扬州地区招生后,在江都、高邮、宝应我们可以招收一个班,50人左右。那段时间,泰州主城区学生基本上无外流。
有趣的是,1998年我们和扬州中学打了一场遭遇战,考试前,我们在《扬州日报》做了一个广告,欢迎扬州地区学生报考省泰中。省扬中可能没有想到我们会把招生广告打到扬州,这对他们当然有影响了。于是,他们也到《泰州日报》打了广告,欢迎泰州考生报考省扬中,我们自然也没有想到他们会来这一招。后来,官司打到省教育厅,自然是不了了之。
市教育局对我们招生是很支持的,如同意校长“特殊考生可以特殊处理”。后来获得世界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的张子扬同学,当时在二附中读初二,该生学习成绩极为突出,时任校长李军同志向我特别推荐,希望我能破格录取张子扬为高一新生。在教育局支持下,张子扬从初二直接跳到我校读高一,两年后终于夺得世界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再如获得江苏省奥数一等奖的外市考生,可免试进入我校就读等等,这些政策实际上为我们录取特别优秀的考生提供了政策上的方便之门。
那几年,我们每年面向全市招收新生大概300人左右,地招班学生质量是很不错的,不少同学后来都录取了名校,他们的到来为重振省泰中“文革”后的新辉煌,为把省泰中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首届地招班而言,60名学生,2000年高考时全部达本一线以上,达南京大学分数线的就有20多人,不少同学录取了全国名校,1名同学进入全市理科前10名。
今天看来,当时某些做法确实违背了招生规定,但如果没有当年的坚守,没有地招班学生的参与,没有“文革”后新的辉煌,自然就不会有后来的逐步正常。
——2023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