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在泰州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万闻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泰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超过6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本”理念,系统推出“三比一提升”行动、“亩均论英雄”改革、科技创新积分管理等重大举措,奋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
五年来,我们将项目建设作为一以贯之的主抓手。创设重大项目服务部,累计新开工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29个,长城整车、新浦轻烃、乐叶光伏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制定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细则,盘活提升低效闲置工业用地2.5万亩。全面深化园区改革,新增省级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各1家,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2家;坚持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实施“两高”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支持率先发展“24条”。海关、海事、边检为开放开发做出积极贡献。
五年来,我们将制造业培强作为集中攻坚的突破口。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7%。拥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0家,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4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1家、独角兽企业1家。顺应智能化、绿色化变革趋势,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标杆工厂6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2个、星级上云企业525家,创成国家绿色工厂15家。建筑业产值规模超过4600亿元。
五年来,我们将动能转换作为常抓不懈的发力点。制定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三年行动方案,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170.5%;建成省级疫苗产业创新中心,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6家;创成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获批成立中国(泰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人才、科技“双六条”,实施凤城青年人才集聚计划,6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5.5万人。深化国家级金改试验区建设,获批国家试点项目4个,新增上市企业12家。组建市金控、文旅、农发集团,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84.1%、197.7%。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六大行动,推行“泰企通+企业驻厂员”模式,在全省率先设立一站式企业开办专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转型展现新貌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居全省首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年来,我们全力抓好群众关注的大事。北沿江高铁可研获批,盐泰锡常宜铁路进入可研批复阶段,常泰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动车实现“进京达沪”,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开工建设,“两纵四横”高速路网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初步成型,泰州港年吞吐量超过3.5亿吨。成功申办第二十届省运会,“17+1”场馆基本建成。成立“一轴三极三城”建设指挥部,出台发展高端服务业、首店经济政策。深化全域旅游创建,旅游业年收入近300亿元。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实施道路“白改黑”“微循环”工程,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建成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6个,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兴化长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年来,我们扎实干好维护稳定的要事。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按照“6小时处置要求”强化分级分类闭环管控,建设运行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系统,调整优化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快处置、精准控”措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聚焦“一年小灶”“三年大灶”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党政领导挂钩化解安全风险隐患机制,制定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级连续两年实现“一年降一等”。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开展“祥泰”系列演练和创建活动,信访矛盾化解、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效显著,万人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全省领先。
五年来,我们倾情办好民生改善的实事。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城镇新增就业51.3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5.7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提高17%,实现医疗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40元。完成棚户区改造6.9万户、保障性住房建设3.1万套。出台教育优先优质发展“18条”,新(改扩)建学校147所、新增学位9.1万个,高考成绩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设立招生,泰州学院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加快健康泰州建设,组建25家医联体,创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个,市人民医院成为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推广“泰州早茶”文化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21.8万老年人。全国双拥模范城取得“五连冠”。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科学、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史志档案、红十字工作取得新成绩。
(三)坚持转职能提效能的工作导向,政府转型纵深推进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发展阶段变化,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优化政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捍卫和忠实践行“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根本遵循,确保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依法行政融入日常。发布市设权力清单,开展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174项,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推行涉企柔性执法“三张清单”,办结行政复议案件2831件。认真落实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满意率分别达99.4%、99.2%。实行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七五”普法圆满收官。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高效廉洁抓到实处。出台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意见,明确预算管理“五不得五严禁”要求,将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健全完善“三项机制”,推行重大事项督查清单管理,开展“蜗牛奖”“骏马奖”评选,树立“唯实唯勤”鲜明导向。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狠抓巡视巡察和审计统计反馈问题整改,严肃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泰州生动实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接续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泰机构以及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关心支持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转型面临倒逼压力,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领域竞争加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较弱,龙头型项目和高素质企业数量偏少,科创生态体系短板明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导向仍需强化。城市提级亟待加码聚力,区位优势打造、资源禀赋开发、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不够深入,空间格局重塑、核心功能做强、肌理风貌更新的措施还需靠实,生态治理、安全治理、社会治理仍要提高精细化水平。民生改善需要更加给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点位有待落细落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配置方式尚需持续优化,民生工作机制和政策依然存在碎片化现象。政府治理还要精准发力,部分地区担当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仍显不足,一些部门服务企业、项目和群众还有“中梗阻”“绕道走”等问题,少数公务人员专业素养和工作作风跟不上形势要求,政府系统反腐败斗争仍需进一步深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泰州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围绕“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加快提升“产业、城市、民生”三个能级,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今后五年的工作原则是:树立“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行动自觉,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牢高质量发展,以“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为总牵引,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泰州发展新的辉煌。
(一)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必须立足新阶段、打开新局面。进入新发展阶段,目标内涵深刻变化,机遇挑战同生并存,需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时与势的变与不变中抢占发展主动权。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认识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方面发生的系统性变革,协调推进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强发展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以确定的举措化解不确定因素,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内外部复杂形势和各方面风险挑战,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导入、资源配置稳定发展预期和导向,全力办好自己的事、走稳未来的路。要以创新的思维催生创新的成果,摆脱对“舒适区”的依赖,增强闯“无人区”的勇气,完善与新经济需求相匹配的制度设计,创新与新治理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手段,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二)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必须贯彻新理念、丰富新实践。在新的实践中落实好新发展理念,需要我们牢记为民宗旨、突出问题导向、保持忧患意识,紧扣阶段性发展特征转变工作方式。要用底层逻辑抓根本,注重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清本质,正确认识把握发展实际和规律,深刻理解研判共同富裕、资本特性、初级产品供给、风险防范化解、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到底数清、路数明、招数实。要用系统观念抓统筹,聚焦产业、城市、民生等关键领域,强化近中远的有序衔接,深化时度效的有机统一,集成资源力量推动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要用实勤作风抓成效,建立一抓到底、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健全求真务实、务求实效的考评体系,倡树“不必在我、必定有我”的工作追求,干出获得群众认可、经得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
(三)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必须融入新格局、塑造新优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战略任务,也是重要工作抓手,需要我们以“三个融合”促进能级提升,在做强自身中作出贡献。要在悟透国之大者中“锻长”,立足“双循环”全局和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围绕放大产业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特色,紧抓企业培大育强和项目招大引强,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对外制度型开放水平,力求成为重要产业连接点和区域发展支撑点。要在主动对标找差中“补短”,深入研究一线城市发展模式和同类城市建设经验,完备商贸、文旅、金融等业态提升的有效工具,打造水品牌、绿品质、文品味的特色标识,创新城建招商、土地经营、智慧赋能的实现路径,建设传统特质和现代特征交相融合的美丽家园。要在坚持发展为民中“做实”,着眼满足需求优化供给,依靠优质供给刺激需求,推动社会事业和幸福产业协同发展,让发展成果能够公平惠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在共建共享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突出转型升级,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产业能级。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产业“内生动能”。通过模式创新推动现代农业提效。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三品一标”工程,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提高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水平。促进优势农业集群化,立足沿江、高沙土、里下河三大农业主产区,因地制宜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绿色食品、优质粮油等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特色农业品牌化,紧扣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特经特粮等重点领域,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完善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农产品销售配套设施,建设一批乡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把优质项目作为技术创新的最大增量,紧盯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端环节,深耕资源富集地和国内外高科技企业,深化“三比一提升”行动,狠抓“三高一低”项目,力求在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和智改数转项目、绿色低碳项目方面持续突破。把产品革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最强牵引,聚焦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两高”船型、高端装备等攻坚方向,应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矩阵”。把科创体系作为技术创新的最佳土壤,统筹推进“三个中心”和市科创集团、科创基金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导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根植力和转化率。通过业态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实施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以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为抓手创新商贸业态、品牌和功能,以新型消费载体建设为突破丰富高端化、体验化、数字化服务场景,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经济,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提升行动,以两业深度融合为内核壮大服务型制造规模,以功能平台打造为载体集成专业服务资源,招引培育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检测认证等商务服务机构,鼓励创新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股权投资等金融产品和业务,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二)突出转型提级,强化品质追求,提升城市能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空间精明、功能精致、治理精细的精品家园,让城市归属感更强、幸福味更浓。调优城市架构,促进要素聚合。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一主两副、一带四轴”“一轴三极三城”规划设计,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的思路,强化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控和用地保障能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在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同时,统筹抓好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实施乡村振兴“七个一”工程,加强城乡管网和老旧建筑更新改造,缩小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差距。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全力攻坚高铁、过江通道和高速公路建设,谋划打造高铁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江海河联运中心港建设,加快健全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仓储物流配送体系、绿色智慧交通体系和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形成要素集聚辐射的高效连接通道。塑强城市功能,注入发展活力。以“一轴”为主干提升功能品质,整体抓好从凤城河到天禄湖区域的开发设计,分类打造文商旅融合区、中央公共活动区、高端金融商贸区、现代文体休闲区、健康产业核心区等重点功能板块,分步完善永定路、姜高路、东风路、祥泰路等快速通道功能,合理布局慢行、绿地、亲水和照明系统,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度复合、历史现代未来风貌一体贯通的活力中轴。以“三极三城”为支撑导入功能项目,将“凤城河文化核”铺展成古今交汇、文商交互、水城交映的“市井烟火地”,将文化中心改造成沉浸式感知、平台式体验、数字式呈现的“心灵休憩地”,将金融广场、万象城、凤城悦天地串联成社交感最佳、潮流感最足、都市感最强的“时尚新天地”,将天德湖公园、体育公园及周边区域开发成四季共赏、童叟共享、亲友共游的“乐活欢聚地”,将天禄湖片区建设成业态牵动、科技驱动、服务联动的“健康目的地”,同时做好高铁枢纽经济和康养旅游业态发展规划,力求实现产业强点和城市支点的叠加融合。以“一轴三极三城”为整体统筹功能建设,坚持空间规划、项目策划、开发计划同步推进,探索试行“重点功能板块总设计师”制度,系统完善儿童、青年、老龄友好型公共空间,统筹嵌入生态、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群众美好生活体验。改善城市治理,彰显“祥泰”特质。打牢社会治理基础,推动服务力量和管理资源重心下移,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网格众治和整体智治的互促并进。巩固环境治理成效,深化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加快建设低碳城市、无废城市,协同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开发治理模式,健全土地价格生成、储备经营、分类运作机制,规范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开发的准入条件、收益方式和监管要求,采取市场化方式重组运营城市资源。
(三)突出群众满意,强化精准服务,提升民生能级。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取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落实民生“七有”要求,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靠做大“蛋糕”更好满足基本类需求。在高质量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改善项目产出效益和企业经营质态夯实民生根基,通过提升行业发展层次和收入水平挖掘增量红利,让更多群众成为发展参与者、受益者。在转型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协调发展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在共享发展中织密兜底保障网,健全产业扶贫、农民收入倍增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政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机制,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靠均衡配置更好满足改善类需求。提高教育优先优质发展水平,统筹教育资源城乡区域布局,推动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和质量提升,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擦亮“教育之乡”品牌。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大力引入高端医疗和科研资源,建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实施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工程和重点专科培育发展工程,破解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难题。提高“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融合衔接,完善规范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靠优化供给更好满足品质类需求。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发水袖、水墨、水浒文化IP,整合“儒释道”“梅桃柳”“水盐茶”文化资源,鼓励创作体现“三个不相信”精神特质的文艺作品,不断增强城市向心力和吸引力。深化健康名城建设,精心打造“泰系列”品牌赛事,建设社区灯光球场、智慧健身房、多功能运动场等便民体育设施,组织青少年足球联赛、三人制篮球赛、广场舞大赛等特色体育活动,丰富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力争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深化幸福泰州建设,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谋划发展中既算经济账、更算民心账,满怀真情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舒适生活。
各位代表,踏上新征程、扛起新使命,“致力民生、聚力转型”是我们谱写新篇的战略选择,“提升三个能级”是我们打开新局的坚定意志,我们一定以敬畏之心务实奋进,以勇毅之行攻坚克难,以创新之力突围制胜,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第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紧扣“六个显著提升”,聚焦“两大发展主题”,致力“提升三个能级”,扎实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2.69%,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高质量发展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0项工作:
(一)集中发力关键抓手类工作
面对科技加速变革和动能深度转换带来的现实挑战,我们将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工作,坚持以项目为主线、创新为核心、城市为载体,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1.持续深化“三比一提升”行动。全面对标“三高一低”要求,调整项目准入门槛、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引导园区结合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开展有效招商,精准招引一批龙头型、配套型项目。优化升级重大项目服务部,提级抓好项目研究策划和督查推进,层层压实“一把手”责任,确保新开工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0个。聚焦产能、环保、审批等制约因素,加大对内协调和对外上争力度,推动衡川、凯莱英、赛德力、中慧元通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开发“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落实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稳步提升项目质效和企业质态。
2.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启动科创中心先导区建设,积极争创长三角国创中心泰州分中心,鼓励市(区)、园区瞄准创新资源集聚地成立离岸创新中心,务实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建设联合创新中心。优化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发挥中国(泰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推广“创新积分贷”等产品,健全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高标准打造“人才特区”“人才家园”,培育壮大人才“四支队伍”,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700名。
3.全面启动“一轴三极三城”建设。深化“一轴三极”规划体检评估结果运用,分步开展重点功能板块详细规划修编和城市设计。实施“一轴三极三城”建设年度重点项目,高水平管理运营体育公园等场馆设施,开街运营泰福里商业街区;加快姜堰南绕城、东风北路快速化改造,做好东环高架南延、姜高路二期快速化改造和S232城区段、G328改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改善中心城市西北部快速通行条件,有序推进周山河景观桥等慢行通道和道路“微循环”项目建设;制定城市更新“留改拆”方案,合理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凤城河文化核”建设。策划招引商贸、文旅等领域品牌项目,灵活组合资金奖补、资源导入、权益加持等政策工具,提高项目建设运营专业化水平。
(二)统筹展开重大支撑类工作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我们将紧盯“立柱架梁、积厚成势”的基础性工作,坚持软硬并重练好发展内功,突出内外并举抢占竞争杆位。
4.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进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化学药、现代中药等传统领域向创新主航道切换,引导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等新生力量向行业高水准跃升,争创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和药品进口口岸城市。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基础化工“瘦身”、精细化工提质、化工新材料扩量,帮助龙头船企承接新订单、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支持高附加值整车平台导入和核心零部件项目建设,补强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技术等薄弱环节,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2%。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明确重点推广行业和培育企业,编制典型案例和应用指南,建立专家库和服务商库,扩大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基建”投入规模,完善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构建免费诊断、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完成智改数转项目500个。集聚发展链主、链核、链源企业,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艺优化和产品迭代,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0家。全面完成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
5.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企业、群众、投资者和双创人才办事“全生命周期”,结合“一件事”改革推动数字赋能政务服务,精准解决一批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打响“泰好办”营商环境品牌。完善“一门一网一窗”审批服务模式,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健全“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机制。按照产业门类和支持方向归集涉企政策,落实减税降费、纾困惠企措施,加大煤电油气运保障力度,推广“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准入和服务模式。发挥产融中心、信保基金等载体作用,优化“银企配对+专业撮合+联合会诊”融资服务,确保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0%,力争新增上市企业4家。
6.增添开放开发活力。服务保障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开工建设兴东、宁盐高速泰州段。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扬子江城市群发展,强化与上海和苏南在产业、科创、生态等方面的协作联动。引导重点园区优化产业规划、完善服务平台、创新运营机制,细化实施支持“两高”率先发展“24条”,支持泰兴经济开发区、泰州港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用好出口信用保险等稳外贸政策工具,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以上。
(三)精心抓好发展品质类工作
面对做好分好“蛋糕”和统筹发展安全的阶段任务,我们将着眼“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导向性工作,打好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的组合拳,让群众的日子越发甘甜、更加红火。
7.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开展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以上,有序推进泰兴、高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继续抓好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动农产品集中加工区提档升级,加快海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疏浚整治农村河道207条,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建成特色田园乡村10个。
8.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协调推进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提高企业、产品、项目能效水平,开展化工、钢铁、电力等重点领域绿色技术研发应用,支持里下河地区打造低碳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巩固提升“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成效,按照“十年禁渔”要求完善长江泰州段生态恢复及管控措施。配合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实施国土空间全域整治省级示范项目,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省考及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完成省下目标任务。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支持兴化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级试点,建成“绿岛”项目4个。
9.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落实重点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发挥创业示范基地作用,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2万人。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完善城乡低保、慈善救助、价格补贴等兜底措施。坚持“房住不炒”,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推广政府指导的商业健康保险。新开工、竣工中小学幼儿园各50所,改进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建设“专家型”校长队伍,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泰州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支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围绕专科能力提升、人才引进培育、科研平台打造等领域深化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推动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确保市妇幼保健院主体竣工,第五人民医院、中医院二期建成投用。编制“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完成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00户,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对照“最活力最共享最节俭最廉洁”目标办好省运会,抓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深化体育为民突破行动,让市民共享运动之美。
10.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发挥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系统作用,严把“人物环境”同防关口,落实“四早”措施,压实“四方”责任,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和实战性演练,持续做好重点场所、环节、人员管控和疫苗接种工作。以创建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开展“精准执法年”活动,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较大及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增强金融穿透监管和综合预警能力,推动政府债务减色降等、国企债务控量降本,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落实网格力量配备和保障支撑措施,实施“排风险、建清单、除隐患、保稳定”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健全多元解纷协同保障机制,确保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
四、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新征程为做好政府工作赋予新内涵,新使命对加强政府建设提出新要求。我们将坚持以党和人民的意志校准工作方位,以守正创新的自觉提高工作效能,以廉洁自律的要求规范工作行为,全力展开“五型”政府建设新实践,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建设忠诚型政府。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当好“两个确立”的捍卫者、践行者。用新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贯彻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将伟大建党精神注入灵魂、化为行动,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用新使命引领实践,自觉做到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围绕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发展主题,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用新要求展开布局,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要求,谋深谋细“提升三个能级”具体举措,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把高质量要求体现在转型成效上,更好彰显“中部崛起”的泰州作为。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心全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多渠道感知民意诉求,多在问家常里短、听吐槽抱怨中知群众所想,多在用脚步丈量、用身心体悟中知群众所盼,多在眼观民生百态、情系安危冷暖中知群众所需,真正让政府所做的就是群众所要的。闭环式解决民生难题,下足“绣花功夫”梳理民生问题,务求“适销对路”优化民生政策,发扬“工匠精神”实施民生项目,坚持“抓铁有痕”交好民生答卷,真正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全方位接受群众评价,想问题、作决策先看群众赞成不赞成,干工作、办事情先看群众支持不支持,评好差、定奖惩先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真正把群众“口碑”作为工作“标尺”。
(三)建设实干型政府。始终以“唯实唯勤”作风锤炼公务人员队伍,努力创造让人民认可的发展实绩。提高专业素养,针对知识盲区靶向培训补空白,通过参观学习开拓眼界取真经,组织挂职交流实践练兵长才干,突出重点领域引入智库接“外脑”,以“懂行”的人干“内行”的事。增强谋划能力,优化对现代化布局、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命题的战略研究,具化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等紧要课题的务实研究,细化对项目策划、营商改革、减污降碳、富民增收等工作专题的探索研究,以工作“了然于胸”支撑履职“精准入微”。压实责任担当,加大先行先试、率先领先的激励力度,选树苦干实干、作为有为的先进典型,整治“躲推等”“慵懒散”的“躺平”行为,营造敢闯善干、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以担事宽肩膀扛起发展新使命。
(四)建设法治型政府。始终遵循法治原则干事用权,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强化法治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高质量做好政府立法工作,持续深化审批服务、安全稳定等领域的法治实践,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形成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普遍自觉。规范权力运行,健全政府议事规则、运行规程、行为规矩,推行宽严相济、法理相融的执法监管方式,认真落实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政务公开等制度要求,确保全体公务人员守底线、循法度、存敬畏。接受各方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深化群众和舆论监督,加强财政、统计、审计等督查检查,用监督“防护栏”筑起工作“防火墙”。
(五)建设廉洁型政府。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落实廉政要求,扎实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铁腕惩处各类腐败问题,深入开展政德、法纪和家风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改进工作作风,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严格执行作风建设“十条禁令”,推动基层减负“136”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坚持勤俭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规范津补贴发放,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历史映照现实,奋斗成就未来。使命如磐,唯有用实践作答;重任在肩,唯有靠实干开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勠力同心、笃行不怠,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