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从此而始。地级泰州市于1996年8月12日成立。不过“泰州”这一地名,历史上并不是今天的泰州专享—— 一、山西运城永济市——最早叫“泰州”的城市 山西运城永济市历史上曾叫过泰州,古传为舜都。在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改雍州为泰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泰州为蒲州。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曾为五帝之一舜帝的都城。山西这个古泰州比“州建南唐”的江苏泰州早了505年。山西泰州名气很大,有很多今天仍广泛传颂的故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西厢记》中的普救寺都在那儿,这里还是杨贵妃故里,山西蒲剧的发源地。
山西运城永济市黄河岸畔的鹤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干阁并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此创作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该楼原为木制,始建干北周(公元557-581年),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22年)毁干丘感。新建鹳雀楼2002年9月落成,其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永济市另一个耳熟能详的景点是普救寺。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峨嵋塬头。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南望巍巍中条山翠若屏障,与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南北对峙、遥相呼应。西眺滔滔黄河水,白如银带,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和国宝“唐开元铁牛”也近在咫尺。因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千年古刹早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游览和爱情圣地。永济市的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中条山上。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周易》成书之前,这里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唐宋以来,宗教的兴盛进一步繁荣了五老山的道教文化,有“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之称,被誉为中国北方道教文化名山。
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西部的黄河之滨,蒲州古城西侧。蒲津桥始建于公元前741年(鲁昭公元年),是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蒲津渡遗址出土展示的唐代所铸牵引铁生的铁人,上身衣着酷似如今的西服,有人据此称西服最早起源干中国唐代,应改称中服。据《蒲州府志》、《永济县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对蒲津桥作了加固和修建,两岸各铸铁牛四尊,故又称为“开元铁牛”。牛下有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铁山四座,前后柱36根。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唐开元铁牛长3-3.3米不等、柱、座轻者45吨,重者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
二、保定清苑县(区)——五代十国时期的“泰州”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的后唐同光元年(923)设奉化军,治清苑县(保定市东北马庄一带),天成三年(928)升奉化军为泰州,仍治清苑。后周显德六年(959)废。后唐时期奉化军改为泰州,是保定设州的开始。在经历后唐、契丹、后晋、后汉、后周的动荡之后,泰州后改名保州。
保定市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 唐朝灭亡到宋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五代十国,这中间明明只隔了几十年的时间,却像是过了几个世纪一样漫长。黄巢起义后,一些藩王纷纷在自己的番地自立为王。
这个时候有一部分政权强盛的试图控制中原,但是能力不够,这便是五代(907-960年)。其他处于观望态度的藩王,或是向五代称臣,亦或是再自立为帝,比较厉害的十位王便是十国(902-979年),并且五代十国是并立存在。由于各自为王,就出现了各种奇怪的现象,包括争相使用“泰州”地名。不过,后唐“泰州”名虽仅存续了31年,但比南唐元年(937)在海陵县设置的“泰州”仍早了9年。 三、吉林白城洮南县——辽金元时期的“泰州” 宋、辽、夏、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变动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段时间,“泰州”这个名也是很热。除了现江苏泰州外,其中位于东北地区的“泰州”可谓是东北亚重镇,并且这一地位由辽国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不过,辽、金、元时期的“泰州”具体位置在学术上一直有不同说法。说法一: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塔子城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城西北37.5公里的一座古城,也是黑龙江省现存的三大古城之一。塔子城始建于辽代,古称泰州,因古城外西侧有一座辽代砖塔而得名。佛塔相传建于1091年(辽大安七年)。
史料记载,辽有三州即饶州、长春州、泰州。塔子城建于辽代中期,史称泰州,属辽上京道,为节度使所在地,是契丹人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如今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白城、内蒙古扎赉特旗均属泰州管辖。 金灭辽以后,金朝一直沿袭了旧制。天辅五年(1121年)移民万户于泰州,金代名将婆卢火曾率军镇守此城18年,囤田戍边,使古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至鼎盛时期。北方蒙古族兴起后,金政治中心南移,大定25年(1185年)泰州南迁至长春州,并撤消了节度使的建制,旧泰州降为金安县,隶属于新泰州,此地随之萧条。 1956年,泰来县塔子城西南隅耕地中发现了一件辽大安七年(1091)残碑,上有文十六行,文字如下:大安七年岁次辛糺首西头供奉官泰州河堤同建办塔事弟右班殿直/提点塔事前管内僧政讲经沙门崔建…… (以下为姓名)根据上面“泰州河堤”、“同建办塔事”、“提点塔事”等字样分析,在辽道宗大安七年(1091),泰州负责修建河堤的糺首西头供奉官,修建一座辽塔。上世纪三十年代调查说:“城壁之土圩……今尚存在,中央有坟墓形废墟,高约五丈,城西南……有唐代建筑之塔。”根据此残刻石,证明塔子城为辽代泰州属地。塔子城辽金古城遗址于1956年和1981年两次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泰州本为契丹部族牧地,《辽史•地理志》记载:“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六百里来,建城居之,以近本族……州隶延庆宫,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二。”说法二:吉林白城城四家子城址 城四家子城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说城四家子城址是辽长春州、金泰州治所。
据史料记载,辽时为了加强对东北路的管辖,东防女真,北御室韦,于辽兴宗太平、重熙年间设置建成了节度使级政权机构——长春州,隶属延庆宫。同时,这里还是辽代皇帝春捺钵之地。长春州是辽代东北地区除上京、中京、东京三座都城外最大的平原古城,为节度使镇守的上等州。金章宗统治时期,由于契丹农牧民的起义,长春县及金山县一带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为了平定边患,巩固东北路边疆,把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撤销的泰州又于承安三年(1198年)重新在长春县设置,这就是东北史研究中的(新)泰州。对此《金史·地理志》记载:“泰州……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山县……户三千五百四。”有意思的是,辽金时代传奇人物婆卢火、完颜亮与“泰州”和“海陵”都有关系。婆卢火为金安帝五代孙。天辅五年,摘取诸路猛安中万余家,屯田于泰州,婆卢火为都统,自是徙居泰州。婆卢火守边屡有功,太宗赐衣一袭,并赐其子剖叔。八年,以甲胄赐所部诸谋克。天会十三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眷元年,驻乌骨迪烈地,薨。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刚毅。
完颜亮为金代第四位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史称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在南宋境内的瓜洲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时年四十岁。死后先被追废为海陵炀王,不久又被废为庶人。四、江苏泰州:州建南唐 文昌北宋尽管江苏泰州并不是最早使用“泰州”名称的城市,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南北“泰州并存”,但现江苏泰州名一直沿袭至今。 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周秦时代,泰州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前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先民祈盼“国泰民安”,南唐建州(937年)名“泰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泰州属淮南东路。其后,曾使用过泰州路、泰州县等。在“泰州”这个城市名的竞争中,江苏泰州笑到了最后——不是,应该是笑到了今天。但人类后面的发展谁也说不准还有更大的变化。 不由感叹:“五百年,沧海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