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6日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


100812laq7hn7qofnnwata.jpeg

图为通济堰总干渠进水闸(水利部供图)

通济堰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


100813wd4v9s9kfdkdxbr4.jpeg

图为兴化垛田(水利部供图)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分布在江苏兴化湖荡区,是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历史上垒土成垛形成的垛田,发展出有着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和独特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统。目前它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效益。


100813lau7vnznn7c55cf9.jpeg

图为松古灌区白龙堰(水利部供图)

松古灌区位于浙江省松阳县,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从当初人们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明清时期灌区工程体系臻于完善,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


100813ls8mheuty8be2ha6.jpeg

图为上堡梯田(水利部供图)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有5.1万亩,属陡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的上堡梯田灌溉工程,既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也包含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

与我国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时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度、伊拉克、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的15处。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40处,分布于18个国家。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说,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来源丨新华社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16

帖子

12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9
发表于 2022-10-7 1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做大旅游产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808

帖子

1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1
发表于 2022-10-7 1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3#
[size=18.66666603088379px]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今年与中国的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度、伊拉克、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40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8个国家。其中,我国数量已达30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808

帖子

1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1
发表于 2022-10-7 12: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4#
我国入选总名单

2014年入选名单:
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2015年入选名单: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
2016年入选名单:
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选名单:
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2018年入选名单: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等4个项目。
2019年入选名单:
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
2020年入选名单:
天宝陂、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白沙溪三十六堰和桑园围。
2021年入选名单:
中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
2022年入选名单:
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23: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5#
垛田,古称葑田、架田,又称长岸、岛、坨等,是兴化先民为抵御频繁的洪涝侵袭,积土成丘、垒土为“垛”、以“垛”为田、进行种植而形成的独特人工地貌。这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与典范,也是里下河地区农田防洪避灾的杰作,彰显了兴化先民顽强生存、延续后世的聪明智慧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国内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分布在兴化湖荡区,是拥有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



形态大小不一的兴化垛田田块。受访者供图“它在灌溉与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江淮之间、滨海平原创造性的工程体系,有别于其他水网地区的圩田、垸田,体现了协调黄河、淮河、运河关系前提下国家洪水管理的意志,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多方面效益。搁种法、劚岸、戽水、罱泥、扒苲、搌水草等传统的农田水利耕作方式也一直保留并沿用至今。





“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历史上由泻湖淤积而成。兴化多水,先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开垛为田,垛田逐渐形成。


垛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南荡遗址发现,兴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边的土丘进行垦殖,出现了“垛”的雏形。垛田地貌的形成始于唐宋,明清时期已成规模。唐大历二年(767),淮南节度判官李承忧虑海潮侵害人民,筑常丰堰以捍海。但因堤身建造不牢,大潮来时,多处溃决。

北宋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地挡住了海水西灌。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垛田地势较高,既能种植作物,达到增产之效,也能抵御一定的洪灾。



宋代,黄河夺淮以后,大量泥沙淤积,兴化境内湖荡密布。据明朝《兴化县志》记载,境内有乌巾荡、旗杆荡、莲花荡等三十六荡之多。清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更为详细,除了已有的兴化城东之旗杆荡、城北的乌巾荡“广阔三里,北入海河”外,还有杨家荡、高家荡、癞子荡等。芦苇密布,芦荡相连,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提及。南宋,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驻军练兵于垛田地区旗竿荡中。其后,梁山泊义军张荣部在此地利用垛岛纵横、湖荡芦苇的复杂地形设置水浒寨,击溃完颜昌,取得“得胜湖大捷”。元末,兴化白驹场盐丁张士诚起义,扎水寨于垛田湖荡中,与元朝脱脱大军激战,大败元军。密布的芦荡,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自然基础条件。



明清时期,大批南人北迁,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据清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国初人丁不过三万有余,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兴化水多地少,于是人们除沿、湖围湖造田外,还在湖中开辟垛田,即在较浅的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苲读 zǎ,淤泥和水草的混合物,学名葑泥),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劳作,垛渐渐长高,形成垛田。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十七年,兴化全县田地为17980顷,及至清代,《赋役全书》载原额田地达24272顷,除去报荒豁免外,总共有田地19795顷有余,增加近2000顷,应多为罱泥成垛而形成。这样,四面环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如海岛的垛田形成了,出现了“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高榖《题兴化邑志初稿》)的情景。

因水而兴的垛田——

“湖水纡田十里强,绕湖尽是种莲塘”

垛田,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几分几厘,形态各异,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故兴化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以水为邻,以垛为家,在天与地、人与水的斗争的过程中,孕育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水乡垛田文化。



独特的垛田农耕体系。千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垛在水中,船行垛间,田间劳作无舟不行。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完整实现,垛田仍保留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自然肥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耕体系,成为研究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闲暇之余、鱼汛之时,人们在湖荡、河沟、家前屋后,捕鱼摸虾。2010年,本土著名作家刘春龙的散文集《乡村捕钓散记》,全面勾画叙述垛田渔民有渔猎史以来90多种捕鱼方式和技艺,充分展示了垛田渔民捕鱼智慧和生态渔猎理念。


优美的垛田自然风光。旧时,垛田因其独特的地貌,形成极具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明朝凌登瀛的《胜湖秋月》中,称“卧龙忽惊起,满地玄珠掷”,盛赞垛田自然风光。垛田是由湖荡沼泽地带的泥土堆积而成,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且四面环水,这些为瓜果蔬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尤以芋头、香葱、油菜、韭菜为最。明朝兴化籍户部侍郎杨果目睹车路河南北两厢数以千计的隔垛上瓜果累累,曾赋诗《两厢瓜圃》一首。在观看莲塘一带秀丽风光和热闹的采莲(菱)场景时,定名“十里莲塘”。垛田地区形成的“胜湖秋月”“两厢瓜圃”“十里莲塘”等,被列入“昭阳十二景”。

兴盛的垛田人文沃土。垛田,地貌独特、风光绮丽,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成为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明朝万历年间,兴化被称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从古到今,代有人才,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奇特的“兴化现象”。明清时期,有施耐庵、宗臣、禹之鼎、郑板桥、李鱓、刘熙载等大师出现。相传,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就是受垛田境内的得胜湖、八卦阵、水浒港,以及传说的抗金反元故事等影响启发。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其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与垛田散而不乱、错落有致的地貌极为神似,其《自在庵记》记载:“兴化无山,其间菜畦瓜圃、雁户渔庄,颇得画家遥远之意。”当今兴化籍著名作家毕飞宇在其作品中,将兴化垛田地区的水、风、物、人,亦体现得形象生动。

李玉书作品《放风筝》

丰富的垛田乡土艺术。灵动的水、秀丽的垛,催生了垛田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和深厚的民间文化。高家荡的高跷龙、芦洲的判官舞、四人花鼓舞、新徐庄的刻纸与扎裱,以及拾破小品画、垛田农民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2002年,垛田镇(现垛田街道)因书画创作特色鲜明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10年9月,农民画家李玉书的《四季春》《放风筝》,获得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最高奖项,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因水而新的垛田——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

新中国成立后,里下河地区防洪抗旱能力增强,为生产方便,人们降低了垛田高度;为扩大种植面积,又放岸填沟,将垛田连续成片,致使不少垛田消亡。同时,由于过度依赖使用化肥,罱泥、扒渣等传统种植方法日益减少,垛与垛之间河道淤积,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垛田的地貌特征。


2014年,为保护和传承好垛田工业文化遗产,兴化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置垛田保护区,实行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垛田文化旅游等。4月底,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江苏首个入选项目。

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已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先生曾断言:“(兴化)垛田是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胜地”。


在做好传承保护的同时,注重垛田风光的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菜花旅游业,垛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特质,成为独具魅力、极富潜力的旅游观光景区。每年清时节前后,千垛万垛一片金色,荡舟其间,会有“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

2009年4月,兴化举办了首届中国“千岛菜花节”(后更名为千垛菜花旅游节),千岛菜花与享誉世界的普罗旺斯熏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京都樱花并称,跻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中央电视台及多家电影摄制组前来风景区进行实地拍摄,相关菜花摄影图片在国内外多种著名杂志上刊登,成为全国知名油菜花景区。媒体称“兴化油菜全国挂帅,缸顾菜花名扬天下”。



“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我的甜美故乡……”这是阎肃笔下的水乡兴化,寥寥数笔,将水乡的人文美景都展现在世人面前。


昔日,勤劳勇敢的兴化先民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垛田这种独一无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工程;今天,勤劳勇敢的兴化垛田人民,保护垛田,又开发垛田。可以期许,未来的兴化垛田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必将更加新,更加美,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方志江苏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808

帖子

1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1
发表于 2022-10-8 14: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6#
The Xinghua Duotia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stemmed from effort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o prevent flooding and has been in use since then. It is now the world's onl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located on raised, dry farmland.
The system not only increases local grain 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capacity in the area, but also creates a unique and pleasant landscape with a variegated folk culture that draws tourist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