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申请将“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
泰州大学(筹)的牌子已挂多年了。记得一次在泰州日报上报道教育部批准综合大学的必要条件是要有三个专业以上的研究生班且要有连续三年的毕业生。按此条件,或许泰州学院早已达到了。但,问题是当必要条件还没有达到时,“门槛”又提高了。这当然不是针对泰州学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实,即使有一天泰州学院批准为泰州大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和我省南通大学、扬州大学等一样都是小(型)大学。何不换一种思路,另辟蹊径,申请将“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对外交流称“中国苏省理工学院”,地址在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样,由小到大到精、牌子百年不变、教研硕果累累。将“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的理由有以下几点:1、避开“大学”名称,“门槛”低多了2、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暂时不合并,大大降低了难度3、学校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育人、教学和科研上,为创世界一流专业而奋斗创世界一流专业具体目标和措施;1、从现在起用三十年左右时间,力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一个及以上世界一流专业;届时在国际上也小有名气2、着力为本地企业和经济服务,派员深入工厂农村调研发现技术难题,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研发3、欲创世界一流专业必须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根据自身研发需要大胆引进高端人才,包括泰州籍的海内外科学家、博士和大国工匠4、财力上除了省市地方财政支持外,吸引海外友人、国内富豪等有识之士支助5、积极提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的个人将其奖金及个人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子我坚信,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申请将“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的基础上,用三十年左右时间扎扎实实努力,该校一定会产生许多教学科研成果(其中不乏有国内外领先的)、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其中不乏有硕博导甚至出现两院士)。届时,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以上是我的建议。愚人之见,仅供参考。请不要因之而不屑一顾。 市民 缪** 2021.5.20
缪先生: 您好,感谢您对泰州高等教育事业的热心关注。对于您提出的关于“泰州大学”筹建、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等问题,现答复如下: 一、建设泰州大学所需基本条件 组建泰州大学是全市人民的愿望,但组建一所综合性大学并非一蹴而就,需具备一定条件。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对大学的办学规模、学科设置、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根据规定,学院升格为大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学校规模和学科设置。全日制在校生规模8000人以上,普通本科专业20个以上,至少有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且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二是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要求。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一般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一般应不低于100人。三是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应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 对照条件,以泰州学院为依托的本科高校仅部分具备成立大学的条件,在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生培养规模、师资力量、教学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组建泰州大学的条件还不成熟。 二、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的难度 为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教育部于2020年8月20日出台《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规定: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规模、类型、学科类别、教学科研水平、隶属关系、所在地等确定名称,实行一校一名制。根据规定,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不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办法》第五条规定:“原则上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学校确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把关,但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泰州学院属于市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若用省域命名需经省政府统筹,且需在名称中明确“泰州”二字。二是名称中使用学科或行业字段。《办法》第四条规定:“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域、行业、学科等特点,冠以适当的限定词。” 泰州学院虽为综合性高校,但以师范教育类专业为主,若更改为“理工学院”不符合该校的学科特点。三是使用相似名称。《办法》第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名称,还应遵循以下规范:避免与其他学校名称相近,引起混淆。”“苏省理工学院”与坐落在常州的省属高校“江苏理工学院”名称高度相似,容易引起混淆,不符合规定。 您提出的将泰州学院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的设想很有创意,但需商榷。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学校的名称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由高校的综合实力、科研成果、人才的培养质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杰出的校友数量、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因素决定的。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校,是因为其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自1861年成立以来,培养了80多名诺贝尔获奖者和52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奖者,45名罗德奖学者,38位麦克阿瑟奖得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在该校学习过,还培养了多位美国总统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办学成就举世闻名。泰州学院2013年才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高校,办学基础薄弱,发展任务艰巨,即使如您所说更名为“苏省理工学院”,学校综合实力、科研水平、知名度和影响力等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三、泰州学院未来发展展望 泰州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坚强保障,努力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加强重点学科、科创团队、学科平台、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现有省级学科平台3个;获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资助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二是科研成果成效明显。现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2020年被SCI、EI、 CSSCI收录论文107篇;出版《泰州学术》,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论文20篇;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省级科项目21项、市级科研项目22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20年制(修)订《泰州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人事管理制度8个,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2020年引进各类人才55人,其中柔性引进二级学院执行院长2人;现有专任教师450人,其中博士117人。四是人才培育成效逐步显现。2020年获批省突贡专家1人,省青蓝工程项目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3人,现有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2名、高层次团队2个;获批市突贡专家1人、市311人才资助项目1项。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项10项、市级奖4项。 作为唯一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泰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泰州学院的发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一是着力破解学校人才引进难题。泰州学院成立后,为协调解决学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市优秀人才储备中心单列了300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专门用于泰州学院高层次人才关系挂靠。二是核定学校人员总量。提请市委第七次编委会研究核定学校人员总量,同时允许其保留一部分全额事业编制,用于储备高校专业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其余人员实行备案制管理,备案制人员经市人社部门审核后,参照事业编制人员管理,纳入事业单位保险。三是逐年提高生均拨款标准。2017年市财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按照生均拨款标准0.95万元来编制预算(加离退休经费来安排财政拨款,下同)。2018年市财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按照生均拨款标准1.1 万元编制预算。2019年市财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将生均拨款标准提高至1.35万元。四是安排各项专项经费。对高校贷款进行贴息,每年安排贷款贴息专项资金200万元,减轻债务压力。安排学科平台建设专项资金,2016年-2018年安排2000万元/年专项资金用于泰州学院学科平台建设。安排住宿费专项补助经费,自2019年起,安排800万元/年用于泰州学院住宿费专项补助。安排专项经费,2019-2020年安排1000万元/年用于泰州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及学校正常运转。 泰州学院去年高质量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通过评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泰州学院的发展任重道远,下一步,学院将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要强化教师教育,彰显办学特色;三是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要培育重点学科,积极创造申硕条件;五是要涵养大学文化,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六是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与发展,泰州学院必将建设成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泰州高等教育事业也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泰州市教育局 2021年5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