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河是南官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从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寺巷、小港、富野、王矮桥、解家厦、永丰庄、唐家庄、赵家厦、东西窑、丰乐庄进入高港区大泗镇野桥、康乐、小马庄,呈弓形,大体是东西走向,全长约20华里,沿途流经10多个村庄,古老的鸭子河滋润了一方水土。它虽然流经不长,但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鸭子河古为鸭子湖,是一天然湖泊,因栖息的野鸭较多而得名,据清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古代鸭子湖水面宽阔,周长25里,西通济川河、北通泰州、南可入江,东通两泰官河可达泰兴县城。鸭子湖从宋代到元代,湖面因长江注入泥沙沉淀,逐渐淤涨了部分沙洲和沙滩形成了可开垦的良田。至今野徐境内鸭子河北岸的自然村庄多以“荡”和“垛”为村庄名。就是因为当年围湖垦荒而得名。 明初“洪武迁徙”时,大批苏州吴县、阊门一带的殷实大户到鸭子湖流域落户。《宗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为避兵患,始祖隆盛公从苏州阊门举家迁居延令之北肖庄”。《唐氏家谱》载明:“洪武三年,寿七公于苏州阊门,迁扬州府顺德乡二都鸭子湖张家庄。”明史《河渠志》中曾有“正统三年(1439年)疏泰兴县顺德乡三渠引湖溉田”的记载。至今唐家庄、赵家厦、丰乐庄均有好几处南北走向的古河道通往鸭子河,明清时代,鸭子湖由于湖面淤涨逐渐变狭,鸭子湖成了鸭子河,虽然20多里长的鸭子河流域增加了不少良田,但因排灌系统不畅,常常有遇到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的现象,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泰兴县知县朱一谦离任时,捐献俸银300两留作疏通鸭子河之需。在他的影响下地方绅士、农村大户、名门望族纷纷解囊捐资,因此鸭子河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全国解放后,古老的鸭子河焕发了生机。1952年开通了泰州至泰兴县城的小火轮客船,为沿途百姓出行提供了便利。鸭子河两岸受益的老百姓视鸭子河为母亲河,在河两岸植树种草,绿化河坡环境,防止沿岸水土流失。上世纪70年代初实现旱改水期间,鸭子河发挥了极大作用,各大队纷纷在沿河两岸建起了电灌站,滋润良田,养息百姓。传说,鸭子河沿岸水土有灵性,因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丰乐庄东窑生产队前庄王姓人家连续12年没有一个学生考取大学,而后庄靠近鸭子河的唐姓人家几乎家家每年都有考取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重点大学。河水悠悠,人间沧桑,鸭子河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文章摘自—泰州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