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春林,泰州海陵人,惠生集团高级顾问。
上个周末,为完成远在广西南宁的发小交给的任务,去了趟钟楼巷。我的这位发小,年少时常打这儿走过,对此处颇有感情。听说这里现在非常热闹,嘱我拍些照片发给他,以解思乡之情。 这是一条横卧古城数百年的老巷子。钟楼旧址尚存,传说中神奇的会飞的古铜钟已移置到了光孝律寺。我年轻时常骑自行车经过这里。印象中巷道两侧多为爬满青藤的老旧平房住宅;几棵老槐树枝繁叶茂,从院子里伸展到巷子上空与路灯杆相拥;临街道旁,有不少高低不同、风格迥异的搭建棚子,堆放着杂物。巷子中间有一杂货店,门口写着“内有公用电话”的字样。西侧有一公厕,早上经过时常见端痰盂倒马桶的居民排成小队,成为街头一“景”。整条巷子比较宁静,如果有人大声吆喝,声音会从巷头传至巷尾。因年久失修,水泥路面坑坑洼洼,骑车时屁股颠得疼。 我从关帝庙巷南侧走进钟楼巷,眼睛为之一亮,仿佛进入一片新天地。驻足停留,取景拍摄,心旷神怡。眼前的场景与记忆中的差异较大。城市更新,枯木逢春,老巷焕发了青春。 记得十年前,政府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整治此地,尽力原汁原味保留古城古巷古韵,不搞拆迁改造,按照原有街巷肌理,用石板新铺路面,完善地下管网,进行供电扩容,拆除沿街违建,实施杆线落地和街面出新……同时,制定出台了鼓励就地营业的优惠政策,古井、古树、老屋依旧保存,一切只为“留住乡愁”。徘徊其间,小巷深深,往事悠悠,“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钟楼巷与关帝庙巷十字交叉,东西长约二百米,抬眼望去,老巷深处,烟火气十足。目之所见,估计有六七十家门店,除了少数几家服装和花卉文创小店外,大多是饮食小店:咖啡馆、酒吧、面包房、小茶馆,一家挨着一家;水糕饼、锅贴、麻饼、特色卤菜、茅山小馄饨,精彩纷呈,还有包括“螺蛳粉”在内的舶来小吃。空气中交织着麻辣烫、羊肉串、煎饼的味道,不时还有酒吧飘来的电吉他声。“吃货一条街”果然名不虚传。巷子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以年轻人居多,偶尔看到几对手挽手的情侣,有的手拿特色小吃,有的啃着黄桥烧饼,来来往往,青春飞扬。 一路走来,小巷充满了文化色彩和创新活力,墙上画的,墙脚种的,别具匠心。经营者中年轻人不少,穿着时髦,店名中西结合,店招古今风格兼而有之。小巷入口处“历史特色街巷”的标牌、墙面斑驳写满沧桑的老屋与现代时尚的门面装饰、商铺场景,形成较大反差,但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呈现出别样的和谐。 走着走着,油炸臭干的味道激活了我的味蕾,我扫码付款二十元买了两串,站在街头尝了一口,香气独特,仿佛回到童年时光。我向卖臭干的老伯竖起大拇指,并递上一根香烟。老伯很开心,把双手放在外套上擦了又擦,接过烟,夹到耳朵边上,停下手中的活计,和我聊了起来。老伯问:“不知我们这里啥时能用上管道煤气?老了扛不动煤气瓶啊!”据我所知,老街巷有的店家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且管网复杂,改造成本很大,短期内恐难以解决。 过去骑车经过钟楼街巷不过五分钟,这次走了四十多分钟,用苹果手机为发小拍了几十张照片:店铺、门招、人物、古井、老树、小吃、街头小品,但愿能体现巷子的特色,让他有看“清明上河图”的感觉,并能以此释放乡思、乡愁。 一路走来,面对钟楼巷的嬗变和繁华,我不禁感慨万千,真是今非昔比。我在接近东入口的一个小茶馆要了一杯茶,小坐了片刻。过去旧城有机改造,更多强调的是“旧”(修旧如旧),其实在保护“旧”的同时也必须植入“新”,使两者交融。因为谁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长袍马褂”的岁月里。在古城的有机更新中,必须注重现代人应当享受的现代基础设施(管道煤气、电动车充电桩、宽带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其次要因势利导,尊重民众的创造,鼓励多姿多彩;此外,也要有生命周期的意识,就如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一样,建筑也是有年限的。古巷中的那砖那瓦,尽管还坚强地支撑着市井繁华,未来终究会随时光而变成尘埃。 走出茶馆,站在钟楼巷东口,向西回望:夕照之下,少男少女手拿吃食说说笑笑,老爹老太茶桌围坐沿街张望,巷子深处,油烟袅袅,时而传来阵阵乡音小调,好一幅多彩的人间烟火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