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与雁 于 2024-9-19 09:06 编辑
9月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通报3项考古重大项目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兴化市草堰港遗址。通报称,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考古发掘翻开史前文明,填补区域考古空白。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已知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塑造了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和社会面貌,是中国多元一体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说,通过前期考古勘探、年代学研究和环境考古研究得知,距今8500年前,遗址所在区域地面比现在低10米左右,在这8500年间,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升降以及长江、淮河等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遗址区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7200年前遗址区域为滨海湿地,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宜居之地。草堰港先民选择在此定居,种植水稻、狩猎采集,繁衍生息数百年。随着再次遭遇海侵,随后变成受海洋影响的潟湖,不再适宜人类生存,草堰港先民被迫迁徙至地势更高的地区。
“所以在遗址上能够看见1.5至2米厚的淤积层,其中既有海相沉积也有湖相沉积,至新石器时代晚末期,该区域再次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陆地,在周边形成了以龙虬庄、蒋庄、南荡等为代表的龙虬庄至良渚/龙山时期的遗址,如今,遗址东距黄海直线距离已达百余公里。”甘恢元感叹,草堰港遗址的兴衰及区域内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正是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关系的生动体现,对于当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目前,遗址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截至去年年底,共抢救发掘遗址2100平方米。今年从抢救性发掘工作转变为主动性发掘工作,这次一共获批1000平方米。”兴化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汪夕禄说,目前已对草堰港遗址进行国家级文保单位申报,遗址周边拟建一所展览馆专门展示发掘出的文物。 “草堰港先民是从哪里迁徙来,又迁徙到哪里去,现在还不能确定,对发掘到的文物与周边遗址中的文物做对比溯源是下一步的考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汪夕禄说。
草堰港遗址全貌
2021年3月29日,发现的麋鹿角亚化石
草堰港遗址陶片随处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