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经济学家还在争论中国经济会不会走向萧条时,互联网已经宣判中国年轻人陷入“性萧条”。
一份由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最近在网上疯传。这个调研了约7000人的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一代的性活跃度日益下降,只有约一半的“95后”每周都有性生活,频率低于80后和90初生人。
此外,在拥有配偶的95后受访者中,过去一年没有性生活的男女比率分别为14.6%和10.1%,远高于更年长的70后和80后。
上述调查报告在2022年8月就已发表,但两年后它再度因媒体报道而受到关注,说明这一趋势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日渐凸显。 对性生活需求减退,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以日本为例,在泡沫经济最旺的1980年代,六七成18岁至34岁男女有交往对象。泡沫经济崩盘后,日本逐渐向低欲望社会演化;2015年时,20岁群体中逾七成女性、近八成男性没有对象。 调查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於嘉今年初受访时分析,经济形势越差,年轻人的性活跃越低。她引述接触到的中国年轻人说法称,当下社会竞争太激烈,“恋爱或性带来的愉悦感,都比不上考上研(研究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快乐”。 这样的状况,让人联想到中国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师高善文本月在一场投资讲座上的发言。 高善文对比了冠病疫情后各省级行政区消费增长与人口老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一个省人口越年轻,消费增长越慢;人口越老,消费增长越快。他将这个反直觉的结论概括为“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 他进一步解释,有退休金的老年人每年收入稳定增长,“可以继续搞夕阳红,跳广场舞”;而年轻人收入增长确定性大幅下修,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与预期有显著落差,“纷纷节衣缩食、关灯吃面”。 高善文说的是经济形势和消费信心,却也能对应中国年轻人对性生活的态度。如果年轻一代每日疲于奔命,“光是活着已经竭尽全力”,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满足其他生理需求,去发展一段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