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头顶“中国医药城”桂冠,疫苗年产能据称占据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制造高地; 另一边,是本土原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类创新药占比,据行业观察可能不足5%的创新短板。
一边,是厂房林立、生产线繁忙的“中国药谷”——江苏泰州; 另一边,是对标国内顶尖生物医药园区(如苏州BioBAY等以强劲研发和高价值专利著称的区域)时,在源头创新、专利质量上似乎略显“偏科”的现实。
  • 0a0ade9c1b3749c1acd7ebba5a23fafc~tplv-tt-origin-web_gif.jpeg


  • 规模上的“巨人”,创新上的“短板”?
    这种“大而不强”的反差感,正成为泰州这座医药名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谜题。

    “药谷”的A面: 产能惊人,制造为王
    泰州,特别是其核心载体——中国医药城(CMC),经过多年深耕,已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药企。
    其在生物制品,特别是疫苗的CMO/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制造能力。根据官方及行业媒体信息,高峰时期,这里承接的疫苗产能,足以在全国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三分之一”的说法广为流传。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配套,泰州在医药“制造”环节的优势显而易见。这里是许多药企理想的“生产车间”。
    “中国药谷”,在“制造”这一端,名副其实。

    “药谷”的B面: 创新星光略显黯淡
    然而,衡量一个地区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只看“生产了多少”,更要看“创造了多少”。
    这里的“创造”,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首创性或领先性的“重磅炸弹”。
    令人遗憾的是,与庞大的制造产能相比,泰州在本土原研创新药方面的表现,似乎并未达到同等高度。
    • 创新药占比偏低: 行业内观察指出,在泰州医药城的众多产品中,真正属于“First-in-class”(首创药)或“Best-in-class”(同类最佳)的一类新药,其数量和产值占比可能相对较低(例如提到的不足5%)。更多的是仿制药、改良型新药以及大量的代工生产业务。
    • 对比标杆的差距: 与国内以研发创新见长的生物医药高地,如苏州BioBAY等相比,后者往往在顶尖科研人才集聚、初创企业孵化、高质量专利产出、风险投资活跃度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BioBAY跑出了多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创新药企,形成了更强的“研发创新”标签。

    “大而不强”之谜: 结构性失衡的探因
    为何会出现这种“制造强、创新弱”的局面?
    1. 发展路径的惯性?
    • 早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CMO/CDMO,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或许是泰州医药城快速崛起的有效路径。但这种路径依赖,可能导致资源和政策更倾向于支持“制造端”而非高风险、长周期的“研发端”。
    2. 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
    • 虽然泰州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与顶尖园区相比,投入强度、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能否真正吸引和留住顶尖的科学家团队,可能仍有提升空间。创新药研发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更需要一个容忍失败、鼓励探索的“软环境”。
    3. 创新生态的完备性
    • 一个 thriving (蓬勃发展) 的创新生态,不仅需要企业,还需要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临床试验机构、风险投资、专业服务机构等要素的高度协同。泰州在这方面与上海、苏州等资源禀赋更优越的地区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是决定创新高度的关键。
    4. “代工”模式的舒适区?
    • CMO/CDMO业务相对风险较低,现金流稳定。过度依赖这种模式,可能会削弱企业进行源头创新的动力和决心。当“赚快钱”成为可能,是否还有足够意愿去啃“硬骨头”?
    结语: 从“中国药谷”到“中国药港”的跃升
    泰州医药城取得的规模成就,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在特定时期(如疫情期间的疫苗保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面向未来,国家医药产业战略的核心是创新驱动。仅靠“代工”无法支撑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也难以在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如何打破“大而不强”的魔咒?
    • 是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上,更加精准地激励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
    • 是需要园区在完善创新生态、吸引顶尖人才上拿出更具突破性的举措?
    • 是需要企业自身增强研发投入的决心和战略定力,勇于从“代工者”向“创制者”转型?
    从“中国药谷”的制造基地,跃升为引领创新的“中国药港”,这不仅关乎泰州医药产业的未来层级,也折射出中国医药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命题。
    破局之路,道阻且长,但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报道、行业观察和网络信息进行分析评论。具体数据可能存在不同统计口径和时间差异,请以官方权威发布为准。图片为示意图,不完全代表实际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64

帖子

23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08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
有点像AI文章,不过创新不足也是大家公认的,这也是泰州需要突围的,没办法在巩固代工这类硬件硬实力的同时,也要提升城建教育医疗这类软环境软实力,医药是个好赛道也是个适合泰州的赛道,加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678

帖子

208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85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
药城是大号的生产基地,研发占比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24

帖子

3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4#
啥时候出个十三妹恒瑞那样的药企

脱掉千年老九的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405

帖子

294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48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
泰州这样的城市,吸引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落户有点难,上个我从凤凰网了解阿斯利康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中国第二家研发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641

帖子

9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6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
扬子江作为龙头企业,常年吃老本,创新不足,企业内部山头林立,斗争严重,官本位思想占主流,难以继续做领航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342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7#
天下熙攘 发表于 2025-3-29 15:41
扬子江作为龙头企业,常年吃老本,创新不足,企业内部山头林立,斗争严重,官本位思想占主流,难以继续做领 ...

三大龙头企业扬子江、济川、苏中制药都不是走创新路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16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发表于 前天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8#
现在缺少后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9#
药城的创立跟扬子江济川苏中三大本地龙头其实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知道那段历史的人心里有数。当然外界会产生自然的联想,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创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正常都是立足于本地医药龙头企业,符合正常逻辑关系。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