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头顶“中国医药城”桂冠,疫苗年产能据称占据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制造高地; 另一边,是本土原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类创新药占比,据行业观察可能不足5%的创新短板。 一边,是厂房林立、生产线繁忙的“中国药谷”——江苏泰州; 另一边,是对标国内顶尖生物医药园区(如苏州BioBAY等以强劲研发和高价值专利著称的区域)时,在源头创新、专利质量上似乎略显“偏科”的现实。 -
- 规模上的“巨人”,创新上的“短板”?
这种“大而不强”的反差感,正成为泰州这座医药名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谜题。
“药谷”的A面: 产能惊人,制造为王 泰州,特别是其核心载体——中国医药城(CMC),经过多年深耕,已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药企。 其在生物制品,特别是疫苗的CMO/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制造能力。根据官方及行业媒体信息,高峰时期,这里承接的疫苗产能,足以在全国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三分之一”的说法广为流传。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配套,泰州在医药“制造”环节的优势显而易见。这里是许多药企理想的“生产车间”。 “中国药谷”,在“制造”这一端,名副其实。
“药谷”的B面: 创新星光略显黯淡 然而,衡量一个地区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只看“生产了多少”,更要看“创造了多少”。 这里的“创造”,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首创性或领先性的“重磅炸弹”。 令人遗憾的是,与庞大的制造产能相比,泰州在本土原研创新药方面的表现,似乎并未达到同等高度。 - 创新药占比偏低: 行业内观察指出,在泰州医药城的众多产品中,真正属于“First-in-class”(首创药)或“Best-in-class”(同类最佳)的一类新药,其数量和产值占比可能相对较低(例如提到的不足5%)。更多的是仿制药、改良型新药以及大量的代工生产业务。
- 对比标杆的差距: 与国内以研发创新见长的生物医药高地,如苏州BioBAY等相比,后者往往在顶尖科研人才集聚、初创企业孵化、高质量专利产出、风险投资活跃度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BioBAY跑出了多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创新药企,形成了更强的“研发创新”标签。
“大而不强”之谜: 结构性失衡的探因 为何会出现这种“制造强、创新弱”的局面? 1. 发展路径的惯性? - 早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CMO/CDMO,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或许是泰州医药城快速崛起的有效路径。但这种路径依赖,可能导致资源和政策更倾向于支持“制造端”而非高风险、长周期的“研发端”。
2. 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 - 虽然泰州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与顶尖园区相比,投入强度、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能否真正吸引和留住顶尖的科学家团队,可能仍有提升空间。创新药研发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更需要一个容忍失败、鼓励探索的“软环境”。
3. 创新生态的完备性 - 一个 thriving (蓬勃发展) 的创新生态,不仅需要企业,还需要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临床试验机构、风险投资、专业服务机构等要素的高度协同。泰州在这方面与上海、苏州等资源禀赋更优越的地区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是决定创新高度的关键。
4. “代工”模式的舒适区? - CMO/CDMO业务相对风险较低,现金流稳定。过度依赖这种模式,可能会削弱企业进行源头创新的动力和决心。当“赚快钱”成为可能,是否还有足够意愿去啃“硬骨头”?
结语: 从“中国药谷”到“中国药港”的跃升 泰州医药城取得的规模成就,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在特定时期(如疫情期间的疫苗保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面向未来,国家医药产业战略的核心是创新驱动。仅靠“代工”无法支撑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也难以在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如何打破“大而不强”的魔咒? - 是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上,更加精准地激励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
- 是需要园区在完善创新生态、吸引顶尖人才上拿出更具突破性的举措?
- 是需要企业自身增强研发投入的决心和战略定力,勇于从“代工者”向“创制者”转型?
从“中国药谷”的制造基地,跃升为引领创新的“中国药港”,这不仅关乎泰州医药产业的未来层级,也折射出中国医药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命题。 破局之路,道阻且长,但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报道、行业观察和网络信息进行分析评论。具体数据可能存在不同统计口径和时间差异,请以官方权威发布为准。图片为示意图,不完全代表实际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