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泰州市建筑学会上的发言
王泓卫

肌理,皮肤的纹理。人类的纹理富有弹性和光泽,清晰而柔和、是健康美重要的表征。
城市也有肌理,城市肌理表现在可以目睹、触摸和感知的城市硬件和城市内涵。硬件如道路、街区、建筑、水体、绿地等展示出来的体量、形态、色彩、风格。内涵表现在民俗风情、行为道德、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方面。城市肌理在表现城市形象的同时,彰显精神和底蕴。

一、“城市肌理”值得研究

我侧重从城市硬件方面入手做一粗浅分析,与关心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和研究。
云南丽江和山西平遥,之所以能够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拥有完整的城市肌理,城市风貌完好如故。
与它们相比,包括泰州在内的许多城市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还有无序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许多富有个性的历史文化名城整座城市或是城市的大部分范围早已失去了原先的肌理和形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发展城市新区的同时,许多老城已经实施了程度不同的改造,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一些非理性的建设活动使得城市的文脉被人为的切断,城市的原形态文化与个性难以维系。
从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市情看,在上百年的旧时代,国运不昌又历经战乱,各项建设活动长期陷于停顿。建国之初,面对尽快走出经济凋敝、百孔千疮的困境,国家采取了“先生产、后生活”等一系列决策与举措,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维系起码的国计民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多少人知道“城市规划”的概念,也没有多少人在温饱是天下第一大问题的现实中持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观意识,很长一段时期,“厚今薄古”的意念拥有主导地位,也容不得在规划和文物保护方面有半点的从容和选择的余地。
近年来,和许多城市一样,“延续城市文脉,重塑城市个性”,越来越成了泰州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其本质就是希望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重塑泰州的“城市肌理”,从而树立泰州的城市个性,彰显泰州的独特魅力。
在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如何延续和传承城市文脉,重塑泰州的城市肌理,需要做必要的思考和研究。

二、城市肌理仍是现实面前的历史课题

十年前,泰州这座小城给人们最初也是最深印象是东城河滨那一片绿地,梅园和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利用拆迁旧屋收集起来的材料营造出来的一座传统风格的园林,对一个若干年来只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城市而言,是一处专家和百姓都比较认同的城市景观,也是一项难能可贵的成就。
除此之外,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市区,人们共同面对的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水源水质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质量很差、城市空间缺乏秩序和城市形象杂乱无章。
和许多曾经积淀了厚重文化的历史名城一样,在最初的工业化进程和随之而来的历次运动中,建成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建在多数已经颓败的状况下不是被拆就是被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双水绕城”的内环——市河,近半被填。大批工厂和手工作坊与居住街区犬牙交错。十年动乱结束之后,经济开始复苏,为改善市民职工居住条件为诉求的福利公房开始兴建,由于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只能是四面开花、见缝插针。户籍问题长期约束之下的多个“城中村”的存在,加上业已古旧的民居得不到规划的协调与指导,各行其是的维护与更新,更使得泰州城市布局杂乱无章,城市肌理在许多地方不是荡然无存就是面目全非……
1995年开始有限实施的旧城改造,城市的核心区域出现了少量高层建筑,由于与周边环境在建设形体上不成序列,使得在原本就难以协调的城市空间关系上进一步加大了调整的难度。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新组建的泰州市面对的一些非常紧迫的问题,“百事待举”的新泰州新一轮城市建设,正是从逐项逐层次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开始动作的。
经过十年的建设、更新和调整,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些民生问题、发展问题虽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事关城市个性、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我们曾经面对,如今仍在继续面对的现实,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回避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三、新泰州十年来的实践初析

1997年7月,泰州中心城市新版总体规划获江苏省政府论证通过。对于在此之前已经连续十二年未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泰州而言,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从此,在首版规划的指导下,新泰州开始了在扩大中心城市的同时重塑城市肌理的十年实践。
城市道路系统初步建成。无论是最初的“三年拉开框架”还是随后多年道路系统的延伸和发展,使得城市空间提升到一个中心城市必须的规模,方格网模式在满足的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持了泰州老城原本的城市交通格局,协调和联络了新老城区。建市第五年,“西工东宿”的城市新布局基本形成。六大功能分区的建设在适应人们对优良环境追求的同时,为优化城市布局提供了先期条件。在建市之初的几年中,新区老城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近200家中小型工厂搬离了城区,新区规划用地上一度令人“芒刺在背”的23条高压电线和近千座铁塔被迁移或拆除,许多严重影响城市形态的破烂建筑开始从人们的眼前消失。
新的行政中心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认证,被安排在城市的发展的主方位。因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而需的城市新区,在建筑风格与城市型态上被确定为“现代化城市新区”。在初步完成城区道路系统改造之后的旧城区,尤其是环城河内近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区域,需要更新改造的部分其建筑体量和建筑风格确定为以多层为主,低层为辅的传统风格,以图实现与老城区主体风格相协调。
整个环城河范围作为泰州的城市“绿色项链”。这个目标最初在首轮总体规划中明确,继而在2003年提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彰显泰州文化积淀的泛城河城市景区。不仅是清洁的水体,也应是可以亲近的水体,更包括了沿岸大纵深绿带和地面上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环城河风景名胜区相邻的范围,都需妥善处理好相应的空间对景或衬景关系。
市区主要的城市公用设施基本建成之后,一批亟待抢救和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南山古寺、扬郡试院、古城隍庙、都天行宫等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和维护更新,其境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变。望海楼、文荟堂等一批在泰州历史上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结合城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已经竣工或正在复建之中,泰州唯一的明代私家园林——乔园,也已重修完成。
这些大量的建设活动,都属于重塑城市肌理的内容,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肯定,为此,人们相信泰州的城市个性和空间形象将得到重塑和改观。
十年来,尽管市区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去辛勤努力。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城市不断进步和变化的同时,一些城市片区,包括一些对城市面貌影响很敏感的区位出现了一系列与重塑城市肌理相悖的规划与建设活动,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的重点保护区内出现了仿“欧洲风格”但气质低下的小商铺,还有“一柱擎天”的大体量高层突兀在其中;传统的商业街区由于实施了高容积率的房地产开发,使其在泰州旧城核心区域和环城河风景区当中成了一道厚重的景观屏障;古园林前突立的建筑造型简单的高层建筑,成了园林景点面前关系生硬的“巨无霸”……如此等等,都与人们对名城保护区期待的初衷大相径庭。

四、重塑“城市肌理”需要形成共识

对于保护老城,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社会上时有一些议论和反映,我理解,这与市政府长期以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味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
从泰州的现状来看,我们虽然是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到了1990年代,泰州市区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存为数已经不多,即使是当年的泰州市政府尽力复建的光孝律寺,其多数建筑也是用现代材料和建筑手段重建的几幢现代古建,而不是它原本的面貌。被学术界一些研究人员认同的“泰式民居”经历了由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变迁,特别是大跃进之后的大量破坏性建设,早已经面貌全非,除了几块规模很小的保护区之外,多数是空间杂乱、构造简陋的杂建房屋,显示不出所谓“泰式民居”的艺术价值。加上设施配套严重滞后于社会进步,使得这些片区多数需要实施改造、更新或综合整治。
现实面前,我们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盲目地与“世界文化遗产”去比拟,去追求,是不客观的。面对我们这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遗存不多,原本的城市肌理绝大部分不复存在的现状,不顾现实存在,片面去追求泰州在历史上曾经拥的那样一种城市肌理,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抛弃原本属于我们这座城市、曾经令人骄傲的、富有个性的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传承泰州历史文脉,营造泰州独特的城市个性方面无所作为,同样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
面对来自社会的不同观点和呼声,应该思考“先人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将留给历史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做更多冷静的研究和理性的判断,努力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

五、具体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重塑城市肌理”这项课题,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新的实践中理性地进行把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协调量也很大,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研究和安排。
一是以科学的城市定位和规划统筹各项建设。城市定位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心骨,有了科学的城市定位,才能形成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城市发展方略,进而综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各项专业规划,形成具有前瞻意义又可操作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真正做到各项建设活动未开展,规划的原则已确定。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统筹和规范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持之以恒地努力形成泰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有机的、和谐的城市肌理和城市形态。
二是注重从延续城市文脉入手重塑城市肌理。反映在城市硬件上的表征,需要在妥善地处理好新区与老城的空间关系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侧重处理好建筑形体、建筑尺度、建筑符号、建筑色彩和建筑气质的延续和变异关系,在既统一和谐又有一定的变化中追求整座城市优美入画的空间效果,令人在任何一个城市结点上都能够现场体验到泰州城市的优美。
三是以界面和街坊为单位,在协调过程中推进整治和更新。作为一个以“水亲、绿透、文昌、城秀”为形象目标的城市,近期还是要紧紧抓住以环城河综合整治和合理调节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两个方面,围绕城市界面和街坊重塑为当前目标,尤其是环城河范围的各大界面和一些重点整治街区的沿街界面,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大基调。对市区少数空间关系很差的已建在建项目,组织专题论证,积极创造条件,逐项进行必要的补救和完善。对正在或将要实施整治和更新的城区,要在规划的规范下,按照更新一片形成和谐空间一片的要求进行运作。由于经济的或行政的原因而一时不能启动实施的,先编好规划加以控制,今后再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施,切不可低标准运作,时间不长又重复进行改造,结果是得不偿失。
重塑城市肌理问题事关泰州未来的城市气质,“千城一面”的潮流面前,有待各方面的分析、思考和认同。泰州的城市形态、城市个性和城市形象等方面产生系统的影响,需要我们的领导、专家和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共同研究和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一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9

帖子

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6
发表于 昨天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泰州的东西南北的大门需要重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